栏目分类
财盛证券_配资炒股平台app_实盘配资公司叩富
财盛证券
配资炒股平台app
实盘配资公司叩富
正规配资炒股网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2024年中国经济进一步企稳回升
发布日期:2024-08-05 09:28    点击次数:183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庞成深圳报道正规配资炒股网

  ,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举行“励启新境合者同光——中欧深圳新校区启用庆典”,宣布位于深圳前海合作区自贸大街142号的深圳校区正式启用。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汪泓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时表示,2023年,中国经济进入趋势性恢复的轨道,总体上持续恢复向好,但也面临不少挑战。在全球经济“缓步增长、高度敏感、深层转变” 的 2024年,利益博弈势必更趋复杂,不过中国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依然有较大的战略空间和丰富的政策工具箱。

  据悉,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由中国政府和欧洲联盟于1994年共同创立,是中国唯一一所由中外政府联合创建的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在全球主要商学院排名中继续保持在第一梯队。当前,中欧国内的三地校区“一体两翼”,助力长三角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四大新信号

  南方财经:刚刚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4年的经济工作重点作出了重要部署。你如何进行解读?

  汪泓:作为观察我国经济工作动向的重要窗口,这次会议对当前经济形势作出判断,为来年我国经济发展定下基调。会议在肯定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的同时,也正视了经济运行过程中面临的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等系列困难和挑战。

  会议强调,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提出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九大工作任务。

  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工作要求,各界对这个提法也是非常关注。其实,“先立后破”在中央层面并不是新提法。2021年7月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到,“调整政策和推动改革要把握好时度效,坚持先立后破、稳扎稳打”。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先立后破”,体现的是谋定后动、循序渐进、稳扎稳打,要求无论是宏观政策调整,还是推动改革创新,都要处理好改革、稳定和发展的关系,要用发展的办法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以培育与壮大增量来调整与优化存量,不能急于求成,要保持清醒头脑,这对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的中国经济极为重要。

  当前我国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在这关键点提出“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政策与疫情发生后的“六稳”“六保”均以就业为首不同,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三稳”,是中央研判当前我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我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尤其是当前经济还未回到合理区间,2020年-2022年三年平均增速低于现阶段中国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因此,2024年应力促经济重回合理区间。这充分表明中央已经把恢复经济总量平衡问题视作当前我国经济运行的首要矛盾。

  南方财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哪些新提法,释放出哪些新的信号?

  汪泓:在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不少的新提法也是释放出了新信号。

  首先,是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从此前的“发展是硬道理”,到“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这是一种与时俱进。新时代的发展必须聚焦于高质量发展,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带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高品质民生等任务的实现。

  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全力以赴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其次,是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最大的政治”意味着各方面都要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当中来。这给各个领域工作提出了一种确定性,不管环境怎么变化,都要抓好高质量发展、抓好经济建设,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形势变化的不确定性。

  再次,是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就是要推动各部门进一步强化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密切配合、同向发力、形成合力,在具体工作上,进一步强化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更加注重政策安排的轻重缓急,打好政策组合拳,维护好稳定可预期的宏观政策环境。

  最后,会议上也提到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一种生产力的跃迁,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2024年对全球而言绝非风平浪静,地缘政治、逆全球化和经济“碎片化”将依然存在甚至加剧。对中国而言,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内部结构性问题、周期性矛盾交织,对经济的韧性将提出持续挑战。但只要中国以更国际化的视野、更开放的姿态、 更务实的态度、 更创新的精神来积极应对,则终将迎来新的曙光。

  南方财经:你如何看待2023年中国经济的整体表现,对2024年中国经济形势有哪些展望?

  汪泓:2023年,中国经济进入趋势性恢复的轨道,总体上持续恢复向好,但也面临不少挑战。

  首先,中国宏观经济总体恢复向好,但复苏状态有所反复,过程依然曲折。主要体现在疫情后社会秩序全面恢复带动生产和消费正常化,由秩序恢复带来的经济复苏;另一方面是因为新发展格局加速落地后带来高质量发展的扎实推进。同时,中国产业链供应链韧性不断提高。但同时也要注意到,经济复苏呈周期性恢复,结构性调整的特点。

  其次,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占主导,但总需求不足仍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今年国内需求对经济恢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前三季度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到 113%,为近五年来最高水平。不过,总需求不足仍是要注意的问题。

  再次,经济结构有所变化,新动能替代效应增强。工业生产整体稳中有升,地产链和出口支撑的工业需求结构逐渐改变,投资亮点突出,新动能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

  最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中国依然有足够的政策空间支持经济刺激计划。中国财政赤字率和政府负债率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相对较低,增发国债的安排是必要、可行的,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中国依然有足够的政策空间支持实施规模较大的“新刺激计划”。

  在全球经济“缓步增长、高度敏感、深层转变” 的 2024年,利益博弈势必更趋复杂。中国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依然有较大的战略空间和丰富的政策工具箱。2024年,货币政策有望保持适度稳健宽松,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效,内需拉动作用持续增强,转型升级潜力加速释放,经济将进一步企稳回升。

  我认为,展望2024年,中国的内需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经济将持续回升向好;全球贸易有所改善,中国出口从低迷转向温和回暖;科技创新塑造发展新优势,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策转向全面宽松,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协调联动稳增长。

  破解粤港澳大湾区高端人才缺口难题

  南方财经:大湾区在打造成为世界级科创中心方面优势在何,要如何应对新的挑战?

  汪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启动以来,各有关方面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已较好完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大湾区开发建设成为全国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一大亮点。

  在打造世界级科创中心方面,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这里拥有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优秀的科技领军人才、完善的科技基础设施、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为科技创新与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机遇。

  截至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已建成34家国家级、7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两大“国之重器”挂牌运作,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和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专利授权量年增长率高达40%,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前列,其中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全球顶尖城市之争,正在从单兵突进模式,转向以都市圈、城市群、湾区为主导的城市矩阵竞争。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了《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GII 2023)显示,世界五大科技集群都位于东亚。“东京—横滨(日本)”继续保持领先,其后便是“深圳—香港—广州”。

  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正在不断变化。数字技术革命不断加速;国际创新格局不断重塑,重心逐步向东转移;开放创新、跨界合作不断深入发展;全球科技治理体系的影响凸显,意味着新兴经济体将面对更高的国际规则要求;部分关键领域可能会形成多元化的技术和标准体系。

  我认为,应该进一步激发粤港澳大湾区内“9+2”城市群协同创新的强大合力,打造科创共同体。同时,要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有关部门可加强顶层设计,从推动区域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出发,根据大湾区各个城市在科技基建、创新能力、要素资源、产业形态上的不同条件和优势,厘清各自的定位和特色功能。

  南方财经:在大湾区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对管理人才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中欧如何结合湾区发展所需,为湾区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创新和领导才能的企业家?

  汪泓:在当前的新时代,中国需要的是既具有家国情怀,又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他们有高于商业成功的追求,以推动社会福祉的不断提升为己任。中欧的使命是要培养兼具“中国深度、全球广度”、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领导者。

  我认为,首先,主动对接科技前沿,紧跟科技发展趋势,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粤港澳大湾区要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势必会对跨学科前沿知识以及创新型人才有大量需求。

  中欧将通过鼓励跨学科知识融合创新,以适应粤港澳大湾区企业成长和经济发展的需求,为产业和企业的创新转型贡献才智。

  其次,进一步推进产学研融合,在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与区域内的企业和机构建立良好合作,形成互惠互利的合作关系。

  最后,立足和贴近区域市场的优势,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旺盛的人才需求。粤港澳大湾区目前的人才需求存在明显缺口。然而,粤港澳大湾区历来都是高端人才聚集地,出现需求缺口明显的原因在于其发展上仍存在一定的短板:一方面,区内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人才分布也不均衡。另一方面,人才需求不断上升,但是需求缺口的补充显然不足。因此,中欧将积极作为,在未来继续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正规配资炒股网,满足粤港澳大湾区旺盛的人才需求。